备件管理 - 降低备件库存的途径
发布时间:2018-01-18来源:装备保障管理网 编辑:旭光
备件管理 - 降低备件库存的途径
降低备件库存,加速备件资金周转,是备件管理工作应尽力不断追求的目标,应根据确定库存定额的有关参数来考虑,其中重点是设法减少消耗定额R。下面介绍行之有效的几条措施。
1、加强设备维护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与设备运行管理,制止超负荷运转,减慢设备零、部件磨损,从而降低其消耗速度,即减少R值。
2、定期调整
定期结合实际消耗情况和备件资金周转天数来调整消耗定额R与储备定额。,最小每年在编制备件年度供应计划前,应按上一年度的实际消耗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注意将超过平均周转天数的那些备件的定额降下来,按调整后的新定额编制年度供应计划。
3、加强协调
加强计划合同与仓库库存之间的协调管理,注意信息联通,及时发现超储的备件,适时地进行备件供应计划的季度或半年调整。
4、优化进货渠道
认真细致地编制好备件年度供应计划,要求备件供销人员严格执行计划,按计划要求签订供货合同,并“货比三家”,搞好协作关系,在保证质量、合理单价的基础上,选择制作周期短、经济批量小的单位定制。
5、提高诊断检测水平
按照设备综合管理的要求,加强设备故障诊断监测,切实掌握设备性能与磨损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编制准确的检修计划,减少非计划检修工作量。
在此基础上,将计划检修备件与非计划检修备件分开,其中计划检修(主要是大、中修)备件一次性按检修计划供应,不纳入库存的消耗与储备,而库存备件只考虑非计划检修与日常维护的消耗,至于计划大、中修的实际消耗与原先计划不符部分,也由库存备件来调节。
6、设立专职岗位
建议备件消耗、储存量大的企业设立“备件工程师”这一技术岗位,专门研究各种备件消耗规律,搜集备件加工、订制及供应商信息,运用备件库存理论来优化调整库存结构,加强备件资金周转率,在保证检修的情况下,降低备件库存。
过去对备件的分类,由于出发点不同,分类方式或方法也多种多样:按其使用情况和寿命,可分为普通备件、事故备件与消耗备件;按制造工艺复杂程度与价值及对生产的重要性,可分为关键备件和一般备件;
按供应渠道,可分为一类备件(外制件)与二类备件(自制件);按定型标准,可分为非标备件、专用备件及通用备件;按其使用的专业设备,可分机械备件、电气备件及专用机械备件;按材质可分为铸铁件、铸钢件、有色件、锻件及金属结构件;按用途特性,可分为设备维修备件、生产备件及生产工具等。所有这些分法,均是为了便于管理、存放。
按上述第5条措施的分类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益。自然,如果既考虑便于管理,也考虑提高效益,则将两者结合起来:先将备件分为计划检修与非计划检修两大类,然后再按原来已行之有效的办法分小类。
非计划检修备件可再分为关键备件与一般备件,其消耗定额与储备定额均由备件管理人员确定,并按相应的计划管理与仓库管理要求进行备件的管理工作。
其中关键备件也可叫特殊事故备件,是指价值高、寿命长,但一旦发生事故将严重影响生产的那类备件,例如冶金行业中轧钢机的大齿轮,其正常寿命短则5-6年,长则10多年,按正常储备,完全可以在工作数年后,直到其寿命终结前1-2年才定制。
但这样做是危险的,一旦出问题将严重影响生产,损失惨重,故必须及早准备,多是设备投入运转后就要准备。因为这是预防万一的准备,多是长期存放仓库而积压资金,延长备件资金周转期。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尽量控制这类备件的数景,慎重确定并经主管领导审批,使其数量尽可能少;另一是此类备件作为特殊储备资金,不参加备件周转资金考核。
计划检修备件由检修管理人员编制,并按检修计划一次性供应,其全过程按检修制度管理。到货后既可放于设备检修现场,也可暂放于备件仓库内与非计划检修备件同堆存放,但账卡注明,资金分列,即实物同放,资金分开。
因此类备件完全可按检修计划由检修费用直接开支销账,故不必纳入库存资金,也不必在库存备件中考虑其消耗定额。但检修计划中考虑的备件品种、数量,可能会与实际检修需要有小量出入,这可由仓库中的非计划检修备件来调节。
这样的备件分类,由于实际库存只考虑非计划检修备件与计划检修中很少量的计划差异备件,因而可大大降低备件的消耗定额与储备定额,从而显著地提高效益。
因为实际所消耗备件,绝大部分是计划检修备件,这类备件完全可以像一般机械制造业那样有计划地供应,根本不需要储备。而且这样做的工作量,除了在仓库账目上可能会有所增加之外,其他方面则增加甚少甚至基本不增加;
反之,更可明确分清备件管理人员与检修管理人员的职责。故应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应尽可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