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自主保全第二步: 对发生源困难点采取对策
发布时间:2018-01-08来源:装备保障管理网 编辑:维修工
	
一、 不正常现象与人为劣化
	自主保全的第二步是“发生源与困难源的对策”,它的重点是“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进行复原及改善”。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步骤,我们需要认识什么是“自然劣化”与“人为劣化”。
	 
	所谓“自然劣化”,就是由于设备的运动、负荷、时间等物理、化学因素而引起的寿命降低和性能劣化。也就是说,即使人工操作正确,随着设备的使用时间变长,劣化情形仍会持续地发生。而“人为劣化”,就是指使用不当、保养不善、损坏性维修或其他人为原因引起的设备性能降低或寿命降低。由于人为的原因,还可能会导致劣化加速。
	 
	当企业发现设备出现不正常现象时,要及时采取“复原”与“改善”措施。所谓“复原”,就是指把已劣化的部分,恢复成原有的正常状态。而“改善”则是指对造成劣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企业以“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进行复原与改善”为重点进行第二步骤时,必须先充分了解人为劣化的原因。否则,便不能采取正确、适当的对策来解决问题。当我们思考人为劣化的原因时,应从“设备及人的行为”两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从设备方面来谈人为劣化。当我们忽视污染设备发生源的存在时,设备的许多重要部位就会因污染而提早劣化,甚至连清扫或润滑都有困难。其次,从人的行为面上看,由于作业人员不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操作程序,导致违反操作规程,于是造成设备劣化加速。
	 
	总的来说,“发生源与困难源对策”就是通过对初期清扫遗留下来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再次查找发生源、困难源并实施改善,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1. 
	2. 
	3. 
	4. 
	 
	二、 
	 
	下面,我们先谈谈对于发生源与困难源的整体思考,在后面的章节中再谈一下具体的方法。
	 
	1. 
在某种发生源的清扫有难度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在该部位实施发生源和困难源的对策。
发生源对策包括防止发生对策和防止飞散对策。如果企业能够从源头上防止灰尘或污染的产生,这当然是最好的。如果防止发生对策不成功,或者是实施了防止发生对策后还需要派人定期进行清扫,这时就应该考虑采取防止飞散对策。
如果防止发生对策和防止飞散对策都不成功的话,企业就只能采取困难源对策,即通过改善设备来使清扫变得容易。在困难源对策中,企业应优先考虑改善清扫的顺序或工具,其次才是对设备进行改造,使得清扫变得容易。
	 
| 
				 图表5-1 发生源与困难源的对策顺序  | 
		||
| 
				 发生源对策  | 
			
				 (1)防止发生对策  | 
			
				 找出灰尘或污染的发生源,消除根源  | 
		
| 
				 (2)防止飞散对策  | 
			
				 在无法消除灰尘或污染发生的情况下,防止其飞散  | 
		|
| 
				 困难源对策  | 
			
				 (3)清扫方法的改善  | 
			
				 发生源对策没有成功时,为了容易进行清扫而改善清扫顺序或工具  | 
		
| 
				 (4)设备的改善  | 
			
				 在(1)、(3)对策没有成功时,为了方便清扫而改善设备  | 
		|
| 
				 开发、设计的改善  | 
			
				 当现有发生源、困难源对策因技术、成本制约而不可能得到改善时,反馈给设计、开发部门,通过开发、设计的完善进行改善  | 
		|
2,发生源对策
	采取发生源对策,首先考虑的是从根源上防止灰尘、污染的发生,如果不可能做到的话就把发生源控制到极小化使其不到处飞散。灰尘、污染的发生源可以分类为加工原理发生、不正常的发生、设备以外的发生三类。下面,我们按顺序逐个进行说明。
	 
	(1) 
即设备在加工原理上必然产生的灰尘、污染。
	l 
	l 
	l 
这样的发生源谋求以下对策:
	l 
	l 
	l 
	l 
	 
	(2) 
即由于设备管理或维护不当而发生的污染。
	l 
	l 
	l 
	l 
	针对这种发生源,企业需要的不是减少发生的改善性对策,而是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发生源的对策。
	 
	(3) 
	l 
	l 
	l 
一般来说,企业只有把TPM活动的对象从设备扩大到工厂全范围时,才会正式实施针对此类发生源的对策。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在早期就能明确这种污染源并采取对策是比较理想的。
	 
	3. 
在自主保全活动中,作业人员会找出很多难以清扫的部位。如:
	l 
	l 
	l 
针对困难源的改善对策如下:
	l 
	l 
	l 
在困难源对策里,最重要的是设备的操作者自己要有改善的心态。自己发现的问题点尽量自己去处理,但需要焊接、电钻等超过自身能力的工作时,由设备保全部门提供协助。
	 
	4. 
企业的管理者要经常对各个TPM小组进行指导,通过各种改善来提高具体的可视化效果。只靠小范围的改善而不是持之以恒就想获得成就感是不可能的。管理者必须要求全员都养成事前研讨、事后评价的习惯,并灌输全员的成本意识。
	 
	5. 
图纸是设备情报的重要组织部分,但未必所有的设备改造都画有图纸,所以留下改造记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几年后,企业中没人在知道在什么时间、有什么人、为什么改造设备的话,是无法做到正确的设备管理的。
	 
	6. 
在发生源对策中,我们的目标是挑战于灰尘、污染“0”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订货的备品还没有到货、设备不能停止运行等多种合理的理由,致使一些改善无法顺利进行或是全部完成。也就是说,在现阶段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办法解决、只能留到以后改善的课题也是会存在的。企业应该对这些遗留下来的课题进行整理,要经常进行再检讨并更新改善计划。
	 
| 
				 图表5- 2 发生源与困难源对策分布进行的步骤  | 
		|||
| 
				 1  | 
			
				 发生源的整理与再检讨  | 
			
				 7-4  | 
			
				 评价发生源对策  | 
		
| 
				 2  | 
			
				 困难源的整理与再检讨  | 
			
				 8-1  | 
			
				 困难源:K-W分析  | 
		
| 
				 3  | 
			
				 编制清扫标准  | 
			
				 8-2  | 
			
				 决定困难源对策  | 
		
| 
				 4  | 
			
				 把握清扫周期  | 
			
				 8-3  | 
			
				 实施困难源对策  | 
		
| 
				 5  | 
			
				 设定时间目标  | 
			
				 8-4  | 
			
				 评价困难源对策  | 
		
| 
				 6  | 
			
				 设定改善目标  | 
			
				 9  | 
			
				 清扫标准的再检讨、整理  | 
		
| 
				 7-1  | 
			
				 发生源:K-W分析  | 
			
				 10  | 
			
				 未完成课题的整理  | 
		
| 
				 7-2  | 
			
				 决定发生源对策  | 
			
				 11  | 
			
				 部份问题的展开  | 
		
| 
				 7-3  | 
			
				 实施发生源对策  | 
			
				 12  | 
			
				 活动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