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标准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内容

发布时间:2017-12-13来源:装备保障管理网 编辑:旭光

 

设定标准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内容

1.标准时间的定义

标准时间,就是在以下条件下,员工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

(1)采用标准作业方法与设备。

(2)实施标准化作业。

(3)作业者具备制程要求的操作熟练度与适应度。

(4)身处不妨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环境。

(5)以企业认定的正常速度完成作业。

2.标准时间的构成

(1)主作业时间

主作业时间是指作业者实施作业所需的时间,即与加工品个数成正比所花费的时间。

(2)辅助时间

辅助时间是指作业者为进行该项作业所做的机械工具的更迭、整理、加工品的准备等花费的时间。

(3)净作业时间

净作业时间是指实质的作业时间,由本来作业所费的“主体时间”与收拾工具、机械所费的“随附时间”构成。

(4)宽裕时间

宽裕时间是指因管理上的缺欠或个人的理由(如疲劳等)使作业中断所产生的迟延时间。

3.标准时间的计算公式

标准时间=净作业时间+宽裕时间 =净作业时间×(1+宽裕率)净作业时间=码表观测值×评核系数宽裕率=宽裕时间÷净作业时间

其中:

(1)码表观测值即观测值除去异常值后的算术平均值;

(2)评核系数:由现实作业所得的观测时间转换成标准时间的系数,用以评估实际作业速度相对标准速度是超前或落后,通常以80%~125%区分等级;

(3)宽裕率是指一般使用统计性的经验值,在20%~30%的程度。

4.标准时间的用途

标准时间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其具体用途如下。

(1)用来决定最适当的作业方法(当有两种以上作业方法时)。

(2)以小组作业来说,可使作业者的工作时间保持平衡,并提高作业效率。

(3)决定每名作业者负责的机械台数。

(4)为生产计划、标准成本、效率建立基础数据。

(5)决定外协单价的基础数据。

(6)建立衡量生产力、作业效率的基础数据。

(7)订立周计划、日程计划的基础数据。

(8)订立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数据。

(9)决定劳动管理费的基础数据。

(10)订立人员计划的基础数据。

5.标准时间的设定

(1)码表观测法

码表观测法是指将一个周期的作业,分解成适当长度的要素作业,利用码表与时间观测表进行观测分析,设定该作业的标准时间的方法。
以要素作业别来分析作业、观测时间的原因如下。

①同一要素作业,只要观测一次时间,其他作业也可使用。

②对作业中的一部分,当出现方法顺序的变更时,只需重测变更部分,不必再做整个作业的时间测定。

③可由各要素动作的时间状况来判断作业是否稳定。

(2)时间观测

除码表外,时间观测表是主要的道具。时间观测的要领如下。

①准备观测板、码表及时间观测表

观测板需长期使用,要求轻巧,便于记录观测值,利于阅读码表;码表使用10进位法分单位(即1分钟=100Dm)观测时不归“0”。

②选择熟练的作业者作为观测对象。

③应将作业分割成适度的要素作业,并且记入“时间观测表”的“要素作业”栏内。

④观测各要素作业结束的时间点,然后将该时间记入时间观测表中“累计时间”栏内。

⑤时间观测表中的“个别时间”栏是在观测后进行整理时记录的。

⑥观测次数宜在10~20次。

⑦观测后,去除异常值,计算各要素的个别时间平均值。


时间观测时的注意事项

1.由于码表不需归“0”,所以开始观测时,不一定从“0”测起。

2.出现异常值时,用圆圈圈起以便识别,计算平均值时,应略去不计。

3.若一时疏忽,未能看清读数,切忌随意记录,应在时间栏内填入“M”(此时前后的个别时间无法算出)。

4.省略要素作业时,应在时间栏内记下“→”以区别“M”。

5.要素作业的分割应在可观测的程度之内。

(3)标准时间设定

设定标准时间的基本方法是以“时间观测表”上记录的观测值为基础,修正标准速度得出。设定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必须设定一个能信赖的标准时间。

(2)设定标准时间时一定要具备作业分析、时间分析等专业技术,也就是设定时应以专业人员为中心,并让熟知现场作业的一线管理督导人员、QC人员协助参与。

(3)在设定标准时间前一定要实现作业的标准化,即保证作业方法、作业顺序、人员配置、工具等的标准化。

(4)一旦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发生变化,就得重新设定标准时间。

要点提示:
企业必须根据作业目的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合理、科学地设定标准时间。

 

企业培训@左明军:1380896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