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维修及技术改造
发布时间:2017-07-24来源:中国论文网 编辑: 杨雪松
设备管理维修及技术改造
设备的管理包含了设备使用、维修、保养及技术改造。本文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对科学合理的设备管理进行探索,从而在工作中,提高工厂设备使用率,降低故障率,使工厂节能增效,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
一、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责任体系
首先,要建立设备管理责任体系,即:厂长→厂级主管领导→设备管理部门→基层主管领导→设备管理员→设备操作人员,明确各级人员责任,建立设备管理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制订各类设备操作规程,并明确主管部门和各级负责人员监督执行。
二、制订设备管理目标及基本要求
1 设备管理主要目标。制订“设备完好率”及“故障停机率”等两项主要目标,建立跟踪、检查、考核等记录,以便追溯。
2 设备管理基本要求。根据设备管理目标,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
(1)设备整洁。设备各附件、附属工具、使用工具,设备所加工工件,应合理摆放;设备及设备周围应保持清洁;设备内外部管道、线路保持布置清晰,标识清楚;设备各连接点无漏气、渗漏有油状况。
(2)润滑。按设备说明定时加油或换油(油质符合国标及技术要求的规范),不断油,无干磨情况,各注油点应保持清洁,油标光洁,油压正常,油路顺畅。
(3)安全。严格执行各设备安全操作规范,正确使用设备。各安全装置需有效有保障。我厂的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已经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对负责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人员进行考核,其绩效应与设备管理责任制挂钩,与工厂经济效益挂钩,促进其积极性,更好的完成维护保养任务。严格执行设备维护操作规程,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进行设备定期检查即点检,按日、周、月、年,根据制定的维护维修工艺规范,借助检测工具和仪器进行相应的检查维护。对大精稀设备还应进行精度检验与设备初装精度复合。
三、建立设备管理制度
建立设备管理制度是为了保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使设备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充分的创造价值,明确设备管理职责。设备管理制度的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设备管理制度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安全使用、服务生产,为保证产品质量,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设备管理制度应包含下列内容:设备分类、设备的采购及验收方法、设备的调剂调拨、生产及辅助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生产及辅助设备的保养、生产及辅助设备的维修、生产及辅助设备的大修、设备事故的处理、设备报废的批准与处置、设备的评价、特种设备。设备的管理制度应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并与员工薪酬挂钩,督促各单位人员对设备使用、维护严格按照设备使用操作规程执行。
四、增强设备维护水平提高维护人员素质
增强设备维护水平,应在设备维护工作中做到三化:
(1)规范化就是在设备维护过程中,通过对设备哪些系统需要检查,哪些零件需要更换,哪些部位需要清洗等等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
(2)工艺化就是对各大类设备制订相应的设备维修工艺,求同存异,制定规范化标准,并严格按工艺进行维护。
(3)制度化就是视工厂设备情况,合理安排维护周期及维护时间,并形成制度,严格执行。提高维护人员素质,应根据设备的更新情况,使用情况,定期的由设备主管部门对维护维修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必要的培训。
五、设备维修方式的探讨
这里我们按照维修方式的发展趋势,即从事后维修到定期的预防维修,走向有计划的定期检查,并安排计划维修。对于大、精、稀设备随检测技术的发展,则走向视情维修。
我们来讨论的维修方式主要是以下几种:
(1)事后维修。这里指故障损坏维修,它没有维修周期,而是设备发生故障损坏,才进行维修,以恢复设备正常运转为目的。修理内容多少及如何安排生产都有很大的随即性,视情况而定。
(2)定期维修。这里指计划预防维修,它以设备使用时间为时间节点,只要使用时间达到预定时间节点,就必须进行规定的维修。定期维修可以根据规范化的设备检修工艺提前充分准备,可减少维修工作量和设备停机时间。这种方式对于投入运转时间不长的设备及零件的维修比较合适,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确实起过重要的作用。
(3)视情维修。这里指状态检测维修,一般是数控,数显设备,它不依据设备状态特性,而是由设备自带的在线检测软件和诊断装置预报显示的结果来确定维修内容。
(4)机会维修。机会维修是在定期维修和视情维修存在时同时进行的维修活动,它不会造成生产损失。实施这种维修可获得经济效益,例如:行车电线缠绕,可在计划维修时进行捋顺,并不影响设备运行,造成停产的经济损失。合理安排维修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组合维修,尽可能选用最合适的维修方式。
这里还提及两种维修方式供大家参考:全员生产维修TPM:即全员、全系统、全效率,通过建立全系统人员参与的生产维修方式,使设备运转达到最优。这种方式类似于我厂的管理责任体系,全员全岗参与。全面质量计划维修TPQM:强调质量过程、规范和维修职能的发挥,其重点在于选择最佳维修方式,有效地应用这些方式达到高标准的质量、安全、设备可靠性、有效利用率和经济的资源管理。
六、设备更新技术改造
(1)适应市场和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淘汰能耗高、加工精度不能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陈旧设备;投入必要的资金,有选择性地购进、装备数控类加工设备。对新进的数控设备一要精心管理(即落实好设备管理规定和责任);二要培养和选聘优秀的操作人员(熟知操作规程,消化操作要点,掌握操作功能);三要注重对数控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功能、精度、环境温度适应性的跟踪与记录,随时做好监控。四是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处置和改进。
(2)对能耗不高、功能和精度基本可满足产品加工要求的陈旧设备,可本着物尽其能的原则就地进行技术改造。一是尽可能应用数控技术,加装数控系统;二是进行控制系统改造。例如,对托辊生产线上导料架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就是成功的范例。对托辊生产线上导料架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技改投入运行后,从运行情况来看效果非常良好,很好地解决了原系统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减少了掉辊次数。提高了工人工作效率,减少了检修工作量,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②解决了因掉辊引起的设备卡死,生产线停产及减产问题,取得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谭祖舜.企业设备管理基础工作讲座[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1.
设备的管理包含了设备使用、维修、保养及技术改造。本文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对科学合理的设备管理进行探索,从而在工作中,提高工厂设备使用率,降低故障率,使工厂节能增效,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
一、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责任体系
首先,要建立设备管理责任体系,即:厂长→厂级主管领导→设备管理部门→基层主管领导→设备管理员→设备操作人员,明确各级人员责任,建立设备管理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制订各类设备操作规程,并明确主管部门和各级负责人员监督执行。
二、制订设备管理目标及基本要求
1 设备管理主要目标。制订“设备完好率”及“故障停机率”等两项主要目标,建立跟踪、检查、考核等记录,以便追溯。
2 设备管理基本要求。根据设备管理目标,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
(1)设备整洁。设备各附件、附属工具、使用工具,设备所加工工件,应合理摆放;设备及设备周围应保持清洁;设备内外部管道、线路保持布置清晰,标识清楚;设备各连接点无漏气、渗漏有油状况。
(2)润滑。按设备说明定时加油或换油(油质符合国标及技术要求的规范),不断油,无干磨情况,各注油点应保持清洁,油标光洁,油压正常,油路顺畅。
(3)安全。严格执行各设备安全操作规范,正确使用设备。各安全装置需有效有保障。我厂的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已经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对负责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人员进行考核,其绩效应与设备管理责任制挂钩,与工厂经济效益挂钩,促进其积极性,更好的完成维护保养任务。严格执行设备维护操作规程,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进行设备定期检查即点检,按日、周、月、年,根据制定的维护维修工艺规范,借助检测工具和仪器进行相应的检查维护。对大精稀设备还应进行精度检验与设备初装精度复合。
三、建立设备管理制度
建立设备管理制度是为了保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使设备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充分的创造价值,明确设备管理职责。设备管理制度的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设备管理制度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安全使用、服务生产,为保证产品质量,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设备管理制度应包含下列内容:设备分类、设备的采购及验收方法、设备的调剂调拨、生产及辅助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生产及辅助设备的保养、生产及辅助设备的维修、生产及辅助设备的大修、设备事故的处理、设备报废的批准与处置、设备的评价、特种设备。设备的管理制度应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并与员工薪酬挂钩,督促各单位人员对设备使用、维护严格按照设备使用操作规程执行。
四、增强设备维护水平提高维护人员素质
增强设备维护水平,应在设备维护工作中做到三化:
(1)规范化就是在设备维护过程中,通过对设备哪些系统需要检查,哪些零件需要更换,哪些部位需要清洗等等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
(2)工艺化就是对各大类设备制订相应的设备维修工艺,求同存异,制定规范化标准,并严格按工艺进行维护。
(3)制度化就是视工厂设备情况,合理安排维护周期及维护时间,并形成制度,严格执行。提高维护人员素质,应根据设备的更新情况,使用情况,定期的由设备主管部门对维护维修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必要的培训。
五、设备维修方式的探讨
这里我们按照维修方式的发展趋势,即从事后维修到定期的预防维修,走向有计划的定期检查,并安排计划维修。对于大、精、稀设备随检测技术的发展,则走向视情维修。
我们来讨论的维修方式主要是以下几种:
(1)事后维修。这里指故障损坏维修,它没有维修周期,而是设备发生故障损坏,才进行维修,以恢复设备正常运转为目的。修理内容多少及如何安排生产都有很大的随即性,视情况而定。
(2)定期维修。这里指计划预防维修,它以设备使用时间为时间节点,只要使用时间达到预定时间节点,就必须进行规定的维修。定期维修可以根据规范化的设备检修工艺提前充分准备,可减少维修工作量和设备停机时间。这种方式对于投入运转时间不长的设备及零件的维修比较合适,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确实起过重要的作用。
(3)视情维修。这里指状态检测维修,一般是数控,数显设备,它不依据设备状态特性,而是由设备自带的在线检测软件和诊断装置预报显示的结果来确定维修内容。
(4)机会维修。机会维修是在定期维修和视情维修存在时同时进行的维修活动,它不会造成生产损失。实施这种维修可获得经济效益,例如:行车电线缠绕,可在计划维修时进行捋顺,并不影响设备运行,造成停产的经济损失。合理安排维修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组合维修,尽可能选用最合适的维修方式。
这里还提及两种维修方式供大家参考:全员生产维修TPM:即全员、全系统、全效率,通过建立全系统人员参与的生产维修方式,使设备运转达到最优。这种方式类似于我厂的管理责任体系,全员全岗参与。全面质量计划维修TPQM:强调质量过程、规范和维修职能的发挥,其重点在于选择最佳维修方式,有效地应用这些方式达到高标准的质量、安全、设备可靠性、有效利用率和经济的资源管理。
六、设备更新技术改造
(1)适应市场和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淘汰能耗高、加工精度不能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陈旧设备;投入必要的资金,有选择性地购进、装备数控类加工设备。对新进的数控设备一要精心管理(即落实好设备管理规定和责任);二要培养和选聘优秀的操作人员(熟知操作规程,消化操作要点,掌握操作功能);三要注重对数控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功能、精度、环境温度适应性的跟踪与记录,随时做好监控。四是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处置和改进。
(2)对能耗不高、功能和精度基本可满足产品加工要求的陈旧设备,可本着物尽其能的原则就地进行技术改造。一是尽可能应用数控技术,加装数控系统;二是进行控制系统改造。例如,对托辊生产线上导料架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就是成功的范例。对托辊生产线上导料架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技改投入运行后,从运行情况来看效果非常良好,很好地解决了原系统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减少了掉辊次数。提高了工人工作效率,减少了检修工作量,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②解决了因掉辊引起的设备卡死,生产线停产及减产问题,取得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谭祖舜.企业设备管理基础工作讲座[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