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点检的基本内容
发布时间:2024-08-08来源:设备管理中华联盟 编辑:秩名
设备点检的基本内容
(一)点检的定义
为了提高、维持生产设备的原有性能,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者借助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以使设备的隐患和缺陷能够得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处理,这样的设备检查称为点检。
(二)设备点检工作标准“五定”内容:
1.定点 - 设定检查部位、项目和内容
2.定法 - 设定检查方法
3.定标 - 制定检查标准
4.定期 - 设定检查周期
5.定人 - 确定点检项目由谁实施。
(三)各类设备的任何点检,都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1.确定检查点
一般应将设备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列为检查点。但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确定与设备的结构、工作条件、生产工艺及设备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有很大关系。检查点选择不当或数量过少,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检查点过多,势必造成经济上不合理。因此,必须全面考虑以上因素,合理确定检查点的部位和数量。检查点一经确定,不应随意变更。
2.确定点检项目
确定点检项目就是确定各检查点的作业内容,如温度、振动、噪声、泄漏、压力、磨损情况等。确定检查项目时,除依据必要性外,还要考虑点检人员的技术水平检测工具的配套情况。点检项目确定后,应将其规范化并登记在点检卡中。
3.制定点检判定标准
根据设备制造厂家提供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制定出各检查项口的技木状态是否正常的判定标准。判定标准要尽可能定量化,如磨损量、偏角、压力、油量等均应有确切的数量界限、以便于检测和判定。制定的判定标准要附在检查项目表内。
4.确定点检周期
点检周期应恨据检查点在保证生产或安全上的作用,生产工艺特点和设备说明书的要求,并结合故障与磨损倾向、维修经验等来确定,切不可过长或过短。点检周期过长,设备异常和劣化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失去了点检的意义;点检周期过短。会加大检查工作量,增加费用支出。点检周期的最后确定,需耍一个摸索试行的过程,一般可先拟定一个点检周期试行一段时间(如一年),再通过对试行期间的维修记录、故障和生产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点检周期。
5.确定点检方法和条件
根据点检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各检查项目所采用的检查等,都应具体规定。检查方法和作业条件确定后,就成为规范化的作业程序,点检方法和作业条件。例如,是凭感官检查还是用检测仪器检查;是需要解体检查还是不解体检查;是停机检查还是不停机人员不得随意改动。
6.确定点检人员
所有检查任务必须落实到人,也就是明确各类点检的执行入员。日常点检工作一般应由设备操作入员和车间维修人员负责,因为他们天天与设备接触,对其性能和技术状况十分熟悉,易于及时发现问题、设备在运行中一旦出现故障征兆,能够尽快处理。同时,也有利于推行设备全员管理。定期点检由于工作内容复杂,作业量大,操作技术要求高,应由没备维修人员和专职点检入员负责,以保证检查的质量和效率。确定点检人员时,要与一定形式的责任制度相结合,力求做到责任明确,要求具体,任务落实。
7.编制设备点检卡
为了指导设备点检工作,需要将各检查点、检查项目、检查周期、检查方法、判定标准以及规定的记录符号等内容编制成规范的表格,作为点检人员进行检查作业的依据。这种表格称为设备点检卡。点检卡既是考查点检工作执行情况、统计设备维修资料、进行设备技术状态分析的原始记录,又是维修控制和管理中的重要技样文件编制点检卡时,文字和符号要力求准确具体,简明规范、以便于掌握和使用。
8.做好点检管理工作
企业要建立健全各级点检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设备点检管理网络;制定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落实,奖罚分明;加强信息反馈和管理,定期汇总、整理各种点检记录,并按要求分类归档。
设备管理部门要做好点检的检查、考核和奖评工作,同时,还要着重解决和防止四个问题:
①防止不到现场的谎检;
②防止判断不准确的误检防止已列入检查点的重要部位的漏检;
③防止查出的问题总得不到解决的烦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