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逼出来的中国工业机器人“摇篮”原来在东北

发布时间:2016-12-26来源:央广网 编辑:秩名

 

“内忧外患”逼出来的中国工业机器人 “摇篮”原来在东北

新松公司的生产车间很清净,在参观的几个小时里,很少看到技术人员出入;然而这里又很忙碌,一排排机器人有条不紊进行着取货、搬运、装配等各项工作。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介绍,平均每年有5000多台机器人在这个数字化车间完成研发、组装和调试,然后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发往世界各地。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开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当年,徐方带着10多人的技术团队,靠着几张图纸,“一穷二白”地开始了创业之路。“我们还是在车间采访吧,我习惯了那里的环境”,一见面他就这样说。

“知耻而后勇,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机器人的应用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986年,国家鼓励高新产业发展的“863计划”出台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开始发力。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当时全国重点研究机构,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就诞生在那里,而在之后10余年间,更是开创了我国机器人制造领域的18项第一,被誉为“中国机器人的摇篮”。

当时,身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的徐方,捧着一份“铁饭碗”,按照他所说,本可以稳稳当当做一辈子研究。但是,在工作中他发现,研究所研究的机器人与市场相距太远。面对当时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创业,成为了他的选择。


世界发达国家从60年代开始研发机器人,70年代就已经进行工业实用化。虽然早在70年代,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内的一些科技人员就对机器人有了初步的探索,但还仅仅只是停留在了解、摸索阶段,与外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差距很大。

新松成立初期,是东北、甚至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起步阶段。徐方对记者坦言:“那时我国的机器人都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只有图纸技术,没有产品,最核心的东西又被国外垄断。这导致我国生产中用到的机器人设备绝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

进口意味着昂贵。“当时,我国的焊接机器人完全依赖于进口,而一套这样的进口设备需要六七十万美金。而发达国家还会制定很多条款来审查出口到中国的机器人,导致我国企业生产往往受制于人。没有技术就没有发言权。”徐方告诉记者。

一个故事,也许能说明当时国外厂家的傲慢。

“八十年代,日本已经大量在工厂里使用机器人。”徐方对记者说,新松成立早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驱动器主要依赖于一家日本公司。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却总能检测到驱动器故障,无缘无故就会多跳一圈。

当时,虽然日本厂家承认跳圈故障,但却拒绝道歉和赔偿,反而指责是新松使用的其他零件辐射太大,干扰驱动器运转。“外国厂家对中国企业的傲慢,可见一斑”,徐方说,“知耻而后勇,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真空机器人在IC装备产业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90年代,我国的真空机器人几乎全部依靠国外进口。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维护自身核心技术利益等考虑,对真空机器人等关键部件出口中国有严格的限制。“我们从几张图片资料开始,10个人,慢慢摸索,看了大量外文资料。经过1万多小时的调试,用笨方法一点一点的磨”,徐方说,目前新松仍然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实现洁净真空机器人产业化的公司。

“时代在变,不创新怎么能行?”

今年10月,“新松”来到北京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展柜前几款新型服务型机器人在餐桌前模拟服务的场景,引得人们纷纷驻足观看。一直以工业机器人立本的新松,这次却带来了几款“新人”。“时代在变,不创新怎么能行?”徐方解释到。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把它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

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

这阵“双创”的春风也顺势吹到了东北,来到了新松。

“在双创的大环境下,外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发展,资本和创新一个也不能少”,徐方说。高新产业产品失去了创新就没有技术含量,就不能创造高价值;如果技术没有资本的支撑,就很难推向市场,获得收益。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资本来成长。徐方坦言,目前,全国的区域资源分配上存在差异,导致很多东北小企业和高新人才“南下离巢”去“北上广深”发展。

为了缓解“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困局。新松于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平台。“这是新松顺应时代发展,布局金融生态的重要抓手”,徐方对记者介绍,今年,我们成功收购了在德国有着110年历史的陶特洛夫培训与焊接技术培训公益性有限责任公司,准备为机器人和未来智造进行人才储备。

“新松最终目的是想建立一个‘产业、人才、金融’的良性机器人生态环境,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徐方指着身旁一排排正在工作的机器人告诉记者。

近几年东北的GDP增速一直放缓,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但在徐方看来,东北经济就如同现在的高新产业一样,不能一口能吃个胖子,那样只会“虚胖。不能跑太快,根基一定要牢固,否则很容易散架。”

“上次宝马负责供应链的副总到新松公司来,参观完车间,他都不相信沈阳还有新松这样的数字化高新企业”,徐方说,“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大家都到东北来看看。”

新松的厂房车间里不时响起“铃铃”的机器声,这是徐方熟悉的声音。采访结束后,忙碌了几十年的徐方依然不敢停歇,匆匆赶往下一个地点出席活动。

在“内忧外患”之时困境创业,顺“日新月异”之势发展创新。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东软、哈工大机器人、金赛药业等,很多像新松这样的高新产业正在慢慢崛起。有了他们,东北,可期。

 

企业培训@左明军:1380896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