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技术管理 -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
发布时间:2016-11-15来源:设备管理中华联盟 编辑:秩名
设备技术管理 -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
企业设备是为满足某种生产对象的工艺要求或为完成工程项目的预计功能而配备的。所谓设备的状态是指在用设备所具有的性能、精度、生产效率、安全、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等的技术状态。设备的技术性能及其状态如何,体现着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价值和对生产的保证程度。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生产性质、加工对象、工作条件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对设备的作用,致使设备在设计制造时所确定的工作性能或技术状态将不断降低或劣化。
一般地说,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处于三种技术状态:
一是完好的技术状态,即设备性能处于正常可用的状态;
二是故障状态,即设备的主要性能已丧失的状态;
第三种状态是处于上述两者之间,即设备已出现异常、缺陷,但尚未发生故障,这种状态有时称为故障前状态。
为了延缓设备劣化过程的发展,预防和减少故障的发生,使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除需具有熟练技术的工人正确操作合理使用设备外,还要对设备进行清扫、维护、润滑、检查、调整、更换零部件、状态检测和诊断等基础工作,同时还应制定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做好检查、维修记录,积累各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故障的发生规律,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故障的发生,保持设备的状态良好。
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就是指通过对在用设备(包括封存设备)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包括性能和精度检查)、润滑、维护、调整、日常维修、状态监测和诊断等活动所取得的技术状态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及时判断设备的精度、性能、效率等的变化,尽早发现或预测设备的功能失效和故障,适时采取维修或更换对策,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所进行的监督、控制等工作。
设备技术状态管理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技术状态的好坏将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因此,设备技术状态管理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控制设备技术状态,根据对其检测、诊断的结果,采取预防措施,尽早排除设备存在的隐患和故障征兆,控制和降低设备故障率,使设备经常保持在良好状态,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保证产品生产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设备使用期在设备一生中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负荷的不同使设备的磨损程度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这种动态特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设备技术状态管理不仅为保持正常的生产秩序提供基本保证,并且通过大量生产实际所取得的各种技术、经济信息,为设备全系统管理提供分析、决策的依据。所以,设备管理始终是以技术状态管理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总是以设备技术状态管理为主要内容来体现的。
设备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规程标准,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加强设备的维护、检查工作,了解和掌握设备故障征兆与劣化情况,并采取消除和控制措施,积累设备检查修理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为制定合理的修理方案或更新策略提供依据。其具体内容如下。
1.建立设备技术状态管理的原始依据。包括设备的能力指标、精度指标和运行特征等原始性能指标,有关技术特性指标,设备技术状态信息特征参数指标等。
2.制定设备技术状态管理的工作标准。包括设备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规程、检修规程及状态检查与监测规程等。
3.建立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包括设备维护保养、检查、计划维修、故障管理、重点设备管理等规章制度及考核考查办法,有关基础工作的内容、形式与流程等。
4.贯彻设备操作规程与维护制度。合理使用设备、正确合理润滑设备、精心维护设备。
5.实行设备检查制度。包括全部生产设备及起重设备、动力设备的日常检查、生产重点设备的定期性能检查和精密设备的定期精度检查,掌握设备的技术状态信息。
6.定期进行设备完好状态检查,精度检测及特种容器检测等。
7.采用诊断技术进行状态检测,及时掌握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为设备的状态维修提供准确信息依据。
8.按照设备的检查点和检查路线进行巡回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异常征兆和隐患,要及时排除或进行有计划地维修,以控制和减少故障发生。
9.对突发故障(包括事故)按照规定进行分析处理和抢修,并做好记录。
10.严格贯彻动力设备的安全运行规程、环境保护法则以及定期预防试验规定。
11.搜集各种检查记录资料,日常维修、故障修理及其他修理记录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探索故障原因与规律,拟定维修对策。
12.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改进设备的技术状态。对标准与制度进行完善,不断提高设备技术状态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