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桐游学记二 设备管家制之维修费用走向
发布时间:2016-10-13来源:装备保障管理网 编辑:张孝桐
众所周知,我国在解放后,国家就立即投入了恢复生产的建设。由于当时(即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国际环境,唯一能帮助我们和可供学习、运行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及其“计划经济模式”。同时,企业的设备管理方式,也就是学习与之配套的“设备计划检修模式”,特别是上个世纪,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我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方式基本都按“设备计划检修制”实施。
设备计划检修制”的理论基础是工作机件的摩擦磨损机理,其实施的要点有:
1、企业的设备管理方式:按照工作物件的损坏周期来安排计划检修,并组织力量,定期按周期对工作物件进行更换;
2、企业设备的检修管理:要按大修(用字母D来表示)、中修(用字母Z来表示)和小修(用字母X来表示)来制定并实施计划检修,称之为TBM,大、中、小修的时间间隔按“计划检修模型”实施。
“计划检修模型”的形式,表达如下:
X→X→X→Z→X→X→X→Z→X→X→X→Z→X→X→X→
Z→X→X→X→Z→X→X→X→D→X→X→X→Z→…
3、企业设备的物件管理:每次大、中、小修后,亦即每次检修时更换下来的工作物件(备品配件),基本上就不能再重复的使用;
4、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严格按照检修计划执行,“事后维修”BM (即:企业的设备是“不坏不修,损坏了就被动抢修”。)是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者和维护工作者的严重失责。
除此以外,对企业设备的管理指标(现在称之为“考核”),都采用了“设备完好率”来衡量,企业各主管部门对各单位在不同的时期,都提出了“设备完好率”的量化指标的要求。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否定那个时期的帮助和学习,因为当时的那种模式和制度,对我国解放后企业早期的经营和设备管理的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和有力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使企业的设备管理,由原来的“不坏不修、坏了再修”的被动抢修状态,进入到了主动的计划检修制的预防维修阶段,是足足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宝钢样板厂是不同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去学习设备管理,见老师就问:“你们是怎样管理设备的?”,但老师讲授是按培训计划进行的,没有到进度不会提前给你讲解。因求知心切,去现场的时候,就询问设备系统第一线的员工。没想到宝钢样板厂基层员工的设备管理基础扎实,首先,他反问我:“你们是如何进行设备管理的?”。我就按上述的“计划检修制”,向他一五一十地重述了一遍。他二话不说,拿起一支玉石笔,用脚将地面划拉干净、清理了一下,在地面上就画了一个坐标系统,横坐标表示的是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纵坐标表示的是企业设备综合费用,(详见下图)。
然后,他又画了一根红色的线,表示“维修费用走向”,意味着离开原点近的设备管理水平低、搞得差,当然投入费用也少;反之,离开原点远的设备管理水平高、搞得好,必然维修费用也要多一点。
之后,他又画了一根蓝色的线,表示“生产损失走向”,意味着当设备管理水平低、搞得差时,虽然投入的费用少,但一旦设备故障,造成停产的生产损失将很大;反之,当设备管理水平高、搞得好时,虽然维修费用要多些,但对生产的影响就小一些。(这里关键的是,我们设备管理只管物件的修理和更换,费用问题往往考虑得很少。)
然后,将两条线叠加合成,得到了黄色的线,表示“综合费用走向”。
画完了实线,他又画了两根虚线,并对我说:“您反对的事后维修(管理水平低的)和您赞成的计划(预防)检修(管理水平高的),我都已画在了上述的系统里了。但是我们和你们不同,我们追求的是“红”点,是对应企业综合费用最低水平的点,是设备最佳管理点。
当然,对上述的坐标系统和曲线是能看懂的,但我不懂的是“事后维修”是对设备“不管”;“计划检修”是对设备强化管理,您“这个红点在中间,设备是处于又管又不管的位置,你们是如何实现的?”我问到这里,看来他也不知所措,于是他把话题转开了,我想我也不能为难人家,不能打破砂锅问到底,也就作罢了。
后来,当老师讲授到了这个课题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问题:“这个最佳管理的“红”点,在事后维修(不管)和计划检修(要管)的中间,是既要管而又要不管,这是如何做到的?”,老师听了哈哈大笑地解释说:“许多来这里实习的都存在类似的理解问题,你们也不例外,我们是按PM方式进行管理。所谓PM,
(详见下图)。
这里:上图中一些代号的含义是:
PM:生产维修,针对不同设备采用相应的维修方式,是合理的组合;
BM:事后维修,是指有意识的等设备坏了再修,是主动的维修行为;
TBM:以作业时间或作业量为基础的维修,或称周期管理、计划检修;
CBM:基于状态的维修;
CM:改良维修。
PM是服务于生产的维修,是在设备管理方式中,要考虑设备的“维修策略”,不同的设备其维修策略不同,而确定“维修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的成本控制”,如:
1、TBM:计划检修
你们是:设备零部件,按计划到了一定的使用周期就“换”;
我们是:设备零部件到了一定的使用周期,不是换,而是“看”,看看是否还能使用,如果还没有到更换的极限值,则继续使用,以节约维修成本,同时对其继续跟踪,实施基于状态的维修;
2、CM:改良维修
你们:对设备上易损的非标零部件,按大、中、小修的模型实施简单的定期更换;
我们:对设备上易损的非标零部件,则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试图寻找出使用寿命更长、运转效率更高和运营成本更低的代用品,即不断的开展改善活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3、BM:事后维修
你们:认为是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者和维护工作者的严重失责;
我们:从企业成本的角度考虑,认为,在一个费用结算期内,比如,半年或一年内,当企业投入的维修费用总和(包括:维修的人工费、备品配件费和维修材料费之和)大于该设备的购置费时,我们认为,从企业成本考虑,这就不值得去修,就有意识的让它用坏了再换,是主动的有计划的管理行为。因为,这样管理是双赢的,即企业可以节约投入的成本,设备系统可以节省投入的维修人员工时。
可见,宝钢样板厂开展TPM活动,提倡全员参加的生产维护,引导员工由面向设备的“设备维修”到面向生产的“生产维修”转变,所以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对待设备、设备管理方式及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企业成本的考虑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设备管理的宗旨:为生产服务。
在和设备系统第一线员工谈到“企业设备管理得好坏,是如何来衡量时?(即,如何来考核时)”,他不理解。同样,他也反问:“你们是如何做的?”,我就胸有成竹地告诉他:“我们是用设备完好率来衡量的”,结果,没想到他瞪了两个大眼睛,他又听不懂。我通过翻译告诉他:“设备完好率是指,如,有100台设备,其中有几台是完好的,如果有90台是完好的,则“设备完好率”就是90%”。没想到,他马上笑嬉戏的让翻译来告诉我:“现在有100台生产设备,原料从第一台投入,经过这100台生产产品设备的加工,到最后一台设备生产出了合格的成品。”, 然后,还是笑容可掬地提问“这100台生产设备,要是其中有1台设备不好,那么设备完好率该是多少啊?这个完好率好不好啊?”,我还以为他在考我数学呢!我随口说了一下:“设备完好率99%,这当然好啊”。没想到,他突然停止了笑容而严肃地长脸往下一拉,大手一挥地吼叫:“好什么!系统全线停产了!”。
末了,我问他:“您怎么那么激动!”,他不好意思苦笑地告诉我:“企业就是靠生产产品送到市场上去交换,有了产品就有了价值,有了交换就有了利润,当老板有了财富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报酬。”
设备计划检修制”的理论基础是工作机件的摩擦磨损机理,其实施的要点有:
1、企业的设备管理方式:按照工作物件的损坏周期来安排计划检修,并组织力量,定期按周期对工作物件进行更换;
2、企业设备的检修管理:要按大修(用字母D来表示)、中修(用字母Z来表示)和小修(用字母X来表示)来制定并实施计划检修,称之为TBM,大、中、小修的时间间隔按“计划检修模型”实施。
“计划检修模型”的形式,表达如下:
X→X→X→Z→X→X→X→Z→X→X→X→Z→X→X→X→
Z→X→X→X→Z→X→X→X→D→X→X→X→Z→…
3、企业设备的物件管理:每次大、中、小修后,亦即每次检修时更换下来的工作物件(备品配件),基本上就不能再重复的使用;
4、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严格按照检修计划执行,“事后维修”BM (即:企业的设备是“不坏不修,损坏了就被动抢修”。)是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者和维护工作者的严重失责。
除此以外,对企业设备的管理指标(现在称之为“考核”),都采用了“设备完好率”来衡量,企业各主管部门对各单位在不同的时期,都提出了“设备完好率”的量化指标的要求。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否定那个时期的帮助和学习,因为当时的那种模式和制度,对我国解放后企业早期的经营和设备管理的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和有力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使企业的设备管理,由原来的“不坏不修、坏了再修”的被动抢修状态,进入到了主动的计划检修制的预防维修阶段,是足足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宝钢样板厂是不同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去学习设备管理,见老师就问:“你们是怎样管理设备的?”,但老师讲授是按培训计划进行的,没有到进度不会提前给你讲解。因求知心切,去现场的时候,就询问设备系统第一线的员工。没想到宝钢样板厂基层员工的设备管理基础扎实,首先,他反问我:“你们是如何进行设备管理的?”。我就按上述的“计划检修制”,向他一五一十地重述了一遍。他二话不说,拿起一支玉石笔,用脚将地面划拉干净、清理了一下,在地面上就画了一个坐标系统,横坐标表示的是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纵坐标表示的是企业设备综合费用,(详见下图)。
然后,他又画了一根红色的线,表示“维修费用走向”,意味着离开原点近的设备管理水平低、搞得差,当然投入费用也少;反之,离开原点远的设备管理水平高、搞得好,必然维修费用也要多一点。
之后,他又画了一根蓝色的线,表示“生产损失走向”,意味着当设备管理水平低、搞得差时,虽然投入的费用少,但一旦设备故障,造成停产的生产损失将很大;反之,当设备管理水平高、搞得好时,虽然维修费用要多些,但对生产的影响就小一些。(这里关键的是,我们设备管理只管物件的修理和更换,费用问题往往考虑得很少。)
然后,将两条线叠加合成,得到了黄色的线,表示“综合费用走向”。
画完了实线,他又画了两根虚线,并对我说:“您反对的事后维修(管理水平低的)和您赞成的计划(预防)检修(管理水平高的),我都已画在了上述的系统里了。但是我们和你们不同,我们追求的是“红”点,是对应企业综合费用最低水平的点,是设备最佳管理点。
当然,对上述的坐标系统和曲线是能看懂的,但我不懂的是“事后维修”是对设备“不管”;“计划检修”是对设备强化管理,您“这个红点在中间,设备是处于又管又不管的位置,你们是如何实现的?”我问到这里,看来他也不知所措,于是他把话题转开了,我想我也不能为难人家,不能打破砂锅问到底,也就作罢了。
后来,当老师讲授到了这个课题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问题:“这个最佳管理的“红”点,在事后维修(不管)和计划检修(要管)的中间,是既要管而又要不管,这是如何做到的?”,老师听了哈哈大笑地解释说:“许多来这里实习的都存在类似的理解问题,你们也不例外,我们是按PM方式进行管理。所谓PM,
(详见下图)。
这里:上图中一些代号的含义是:
PM:生产维修,针对不同设备采用相应的维修方式,是合理的组合;
BM:事后维修,是指有意识的等设备坏了再修,是主动的维修行为;
TBM:以作业时间或作业量为基础的维修,或称周期管理、计划检修;
CBM:基于状态的维修;
CM:改良维修。
PM是服务于生产的维修,是在设备管理方式中,要考虑设备的“维修策略”,不同的设备其维修策略不同,而确定“维修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的成本控制”,如:
1、TBM:计划检修
你们是:设备零部件,按计划到了一定的使用周期就“换”;
我们是:设备零部件到了一定的使用周期,不是换,而是“看”,看看是否还能使用,如果还没有到更换的极限值,则继续使用,以节约维修成本,同时对其继续跟踪,实施基于状态的维修;
2、CM:改良维修
你们:对设备上易损的非标零部件,按大、中、小修的模型实施简单的定期更换;
我们:对设备上易损的非标零部件,则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试图寻找出使用寿命更长、运转效率更高和运营成本更低的代用品,即不断的开展改善活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3、BM:事后维修
你们:认为是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者和维护工作者的严重失责;
我们:从企业成本的角度考虑,认为,在一个费用结算期内,比如,半年或一年内,当企业投入的维修费用总和(包括:维修的人工费、备品配件费和维修材料费之和)大于该设备的购置费时,我们认为,从企业成本考虑,这就不值得去修,就有意识的让它用坏了再换,是主动的有计划的管理行为。因为,这样管理是双赢的,即企业可以节约投入的成本,设备系统可以节省投入的维修人员工时。
可见,宝钢样板厂开展TPM活动,提倡全员参加的生产维护,引导员工由面向设备的“设备维修”到面向生产的“生产维修”转变,所以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对待设备、设备管理方式及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企业成本的考虑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设备管理的宗旨:为生产服务。
在和设备系统第一线员工谈到“企业设备管理得好坏,是如何来衡量时?(即,如何来考核时)”,他不理解。同样,他也反问:“你们是如何做的?”,我就胸有成竹地告诉他:“我们是用设备完好率来衡量的”,结果,没想到他瞪了两个大眼睛,他又听不懂。我通过翻译告诉他:“设备完好率是指,如,有100台设备,其中有几台是完好的,如果有90台是完好的,则“设备完好率”就是90%”。没想到,他马上笑嬉戏的让翻译来告诉我:“现在有100台生产设备,原料从第一台投入,经过这100台生产产品设备的加工,到最后一台设备生产出了合格的成品。”, 然后,还是笑容可掬地提问“这100台生产设备,要是其中有1台设备不好,那么设备完好率该是多少啊?这个完好率好不好啊?”,我还以为他在考我数学呢!我随口说了一下:“设备完好率99%,这当然好啊”。没想到,他突然停止了笑容而严肃地长脸往下一拉,大手一挥地吼叫:“好什么!系统全线停产了!”。
末了,我问他:“您怎么那么激动!”,他不好意思苦笑地告诉我:“企业就是靠生产产品送到市场上去交换,有了产品就有了价值,有了交换就有了利润,当老板有了财富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报酬。”